思想交锋

过犹不及之我见

作者: 刘涛     时间: 2021-11-19     

《论语·先进》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意在告诫我们,凡事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我认为其内涵就是“思想如水、创造如山”之理念,为人处世要有山与水一样的精神,既要包容大度、融会贯通,又要昂首挺立、沉稳坚定。纵观历史,因“过”或“不及”造成的教训比比皆是。在企业管理中,深刻领悟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张弛有度,辩证思维,顺势而行,才能杜绝“画蛇添足”或者“溢美溢恶”等问题。

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所谓中庸之道,归根结底就是“适度”,好比喝茶一样,茶放多了会苦,放少了无味,适量最好。通俗讲,度就是做人处事应该把握的火候。从哲学角度讲,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幅度、范围。孔子所讲的“过犹不及”,就是做事主张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坚持适度原则,不能简单得理解为求稳、做老实人、和稀泥以及搞折中主义等,而是如何去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研究和把握事物运行之形、发展之势,这样才能提高站位、眼界和格局,使主观努力与客观事物的度相符合,从而达到适度,实现目标和梦想。对于企业来讲,把握好国家经济发展方向,把握好宏观政策的“度”,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精准施策,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张弛有度,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告诉我们,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是一样,甚至会造成物极必反。事物皆有两面性或多面性,问题也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认识复杂事物,解决复杂问题,要全面、辩证、灵活,而不能片面化、简单化。《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从认识论上说,这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后,对事物作出的准确判断;从方法论上说,这是在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后,得出的最佳结论;从行为上说,这是结合实际、求同存异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只唯实求是,在管理和创新中张弛有度,既能防止“过”,又能防止“不及”,也能洞悉古今,鉴之未来。

辩证思维,顺势而行。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万物皆由不同量的‘小一’积成,又使‘万物毕异’。孔子“和而不同”的原则,体现了“过犹不及”的智慧,在量与质的变换中,善于辩证思维,传承好的思路与经验,对不好的加以否定和舍弃,才能像水一样包容万物,顺势而行。辩证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哲学高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可能会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等问题,作为管理者,要坚持辩证思维,全面、系统、科学的看问题,提高思维广度、深度、实度,才能避免片面、孤立、虚化,才能顺应事物发展规律,适应企业发展实际,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在思创的学思践悟之旅中,我将深刻感悟“过犹不及”之道,怀揣勤奋、求实、进取之精神,抱有专注、担当、奉献之态度,用心学习、用心品味、用心悟道,做到“允执其中”,用思创所学所感所悟,成就更好的自己,做到知行兼备、谋断合一,为陕煤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思创2107--刘 涛)

上一篇:扮好“三个角色 ”努力奋进新时代 谈如何做一名新... 下一篇:关于儒释道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