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煤矿帮扶村推广稻渔共作模式 衍生出农业生态园

作者: 李小艳 慕东霞     时间: 2022-07-04     

盛夏时节,天暖水丰。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城西南50公里的潮塔村,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精准帮扶的对象,驻村第一书记孟祥毅见证了这里从空心村网红村的蜕变。村里利用流转土地,搞起现代新型农业建设,推广稻渔共作模式,既能种植,又能养殖,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不仅实现了稳粮增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盘活沉睡荒地 田地里生出软黄金

遥看成片的水稻像镶嵌在大地上的绿宝石,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里,农民正紧张有序地给水稻施肥,一派繁忙景象。

在稻田里劳作的村支书麻园林不禁感慨:变化可真大。以前傍着好山好水,可年轻人不愿过靠天吃饭的困顿生活,都选择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着,近两年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将荒地流转过来种稻米。

潮塔村有298户人家,1054人,耕地面积1458.81亩,人多地少。村民们以劳力、牲畜、耕地入股,实现全村入社。

潮塔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汪忠民说起潮塔稻米的悠久历史:俺们村地肥水清、日照充足,施的都是农家肥,产的稻米油润劲道、富含矿物质,绿色有机,从唐朝一直到元明时期,长期享誉皇家贡米的美名,普通稻米一斤市场价15元,优质的能卖到25元一斤,供不应求。

村子因地制宜开发探索出适宜当地的兴农模式。以政府+项目团队+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采用良种+良法的种植技术,水稻亩产从500斤提升到800斤。

我家有六亩地,荒了好几年,现在流转出去,我就可以多干几份活。村民赵刘朱以自己家的土地入股,专心搞运输,闲暇时也会来地里干零活,一年额外有2万多元的务工费,他很是满足。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 单一稻田变为新型稻渔

稻米再优质,种植面积有限,经济效益也高不起来。驻村书记孟祥毅为此焦灼,他终日围着田地打转,寻思着如何让这片土地生出真金白银,养活更多的人。

潮塔村临近河道、水源充沛,适宜鱼虾生长,是天然的渔类养殖场。孟祥毅萌生出通过稻渔共养共生,将普通单一稻田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的种养结合模式。和村委会商议后,他联系一号煤矿,争取到40万元帮扶资金,开始找企业、合作社谋划。

在合理的布局规划下,第一期稻渔共作面积有260亩,一条条坐落有致的水沟成型,鱼、虾、蟹、泥鳅游弋在稻田间。稻田为鱼虾蟹提供微生物、昆虫等天然饵料,使鱼虾蟹肉肥味鲜,而鱼虾蟹的活动可以减少杂草滋生,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获得更优质的稻米和水产品,实现有机循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烈日当头,村民们有的忙着给鱼虾投食,有的用游标卡尺测量龙虾、大闸蟹的生长指标。太阳烤得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留下一块块汗斑。村民谭金奎乐呵呵地说:再累也高兴,水田里流淌的可都是银子哪。

带领村民干活的潮塔村高松树组组长姚庆华算了一笔账,鱼虾蟹初期投放两万斤,产值至少35万元,比原来只种水稻的收益能提高3-5倍。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每年能帮助5名农户解决就业问题。


产业链条生出致富经 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没有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前,农户们各自拾掇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形不成规模。规划改造后,见收益颇丰,不少村民主动将土地流转出来,加入合作社。村委会决定扩大稻渔种养面积,形成巨型稻田画。同时加深和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为村民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力争实现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

惟妙惟肖的稻田画、休闲垂钓的池塘以及自然淳朴的农家乐大院,吸引来周边城镇的居民打卡拍照。每逢周末,大家都喜欢带孩子到这里体验农耕、作物收获,煤矿工人休班也爱来这里钓鱼,玩累了再吃顿农家乐。这给了我们启发,何不再拓展链条,让更多的村民有事可做。孟祥毅说。

村子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劳务输出、当养殖户。目前村子里运营运输车辆有22辆,5户人家开了农家乐,村里有了小龙虾养殖基地,多了养鱼专业户、养鸡专业户……潮塔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

村委会积极探索发展稻渔+文旅模式,逐步建设一些游玩基础设施,把潮塔村打造成集水稻种植、水产品养殖、农耕体验、垂钓体验、水上拓展训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同时通过一系列景观设计、运动赛事、节事活动等产品策划,把农业+旅游搞得红红火火。

产业逐渐壮大,村民定期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听闻村子里的新景象,纷纷回来当起新型农人,昔日的空心村一跃成了网红村。(李小艳 慕东霞)

上一篇:生态水泥富平公司:用“绣花”功夫描绘生态蓝图 下一篇:践行“绿色低碳”模式,蒲白职工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