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

畅游典籍之海 点燃奋进激情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作者: 王琦     时间: 2021-11-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用文字记载历史,创造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虽然历经战火冰灾,多有亡佚,但依然蔚为大观,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近,再一次观看中央电视总台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感触颇深,主持人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窥探华夏文明之滥觞、纵览华夏历史之长河。今人穿越古代,看先贤志士如何长燃万古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承千年经义,让人很受震撼,感慨良多。

从认知典籍中体味历史人文情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典籍里的中国》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纵横上下五千年,目光深邃,格局远大。《尚书》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本草纲目》见证了古代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初心;《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经世致用的实用思想……这些典籍犹如一个个瑰丽胸奇的文化密码,记忆了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看《尚书》,《大禹谟》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皋陶谟言》: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我们更能理念那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含义,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甘愿让经济停滞,也不让人民生命受到威胁;为何我们国家要花大力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事业……因为这一切来自历史的传承,文化情感上的根深蒂固,自古而今,老祖宗就教导我们。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明其所愿。

在感悟典籍中坚持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中华优秀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记述了历朝历代人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成就,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尚书》《道德经》《论语》《天工开物》等典籍中显现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有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其价值永不褪色。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在学习典籍中汲取智慧力量。中国古代典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灵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成功提取了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最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重视典籍、研究典籍、借鉴典籍,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更能给我们以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

在用好典籍中做好传承创新。在人类文化的丛林中,中华文化是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在东方大地上生长着、挺立着。无数的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都不能动其根基,不能摧其主干。人类总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典籍承载的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更应该传承好、创新好。传承与创新犹如车之两轮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传承匡正我们前行的脚步,不至于“离经叛道”;创新激发着我们的自由和活力,让我们更有信心和激情。如果说“传承”是一种历史责任,那么“创新”更是时代责任。我们要自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民族新文化,以展示新时代风貌;在面向世界,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博采众长,致力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继续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我们致敬先贤、心怀敬仰;热爱典籍中的文化,我们跨越时空、慎终如始;坚定前行的脚步,我们不辱使命,奋勇向前。直愿将思创之所学、思创之积淀化作翅膀,在陕煤的天空纵情翱翔。(思创2107届——王琦)

上一篇:品读国学经典,用“心”启迪人生 下一篇: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