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

论《出师表》中的管理之要

作者: 邢献舜     时间: 2021-11-02     

文以载道,古为今用,切实如需。在思创学院的美文诗篇中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细细品读文章的精彩之处颇有收益。从文学赏析的角度讲,全篇文字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字字珠玑,鞭辟入里,真情充溢,感人至深。从探求管理之要的角度讲,文章展现出的为政要忠,广开言路,知人善用,奖罚分明的理政思路,对做好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政要突出“忠”。论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忠”是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人入世处事的根基所在。在《出师表》的写作背景里,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在先帝刘备崩殂后辅佐后主刘禅,对内精兵简政,对外纵横捭阖,先后六次进军北伐曹魏,虽未获成功但功绩犹在。在出师北伐之前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分析天下局势,推荐治国人才,劝谏君主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可见诸葛亮为汉室兴隆鞠躬尽瘁之忠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现实视角来讲,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才是事业基础。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是标准更是要求,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要位置。要忠于党组织的教育,忠于企业的培养,忠于职工的信任,躬身入局尽忠履职干好每件事情,干成一番事业,造福一个企业就是忠诚所在。

听言要突出“广”。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建议,宫中之事,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就显示出诸葛亮对“广开言路”重要性的认识。而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正是治国理政之道!广开言路就是要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古代在皇宫门前设立华表,在官吏中设置御史谏官、给事中的职位,都是帝王为广开言路采取的不同措施,而历史上也曾留下翟璜直言,魏征谏言的故事警示后人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结合企业管理实际讲,职工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企业管理者要畅通渠道、集思广益,民主议事才能裨补阙漏。凡是涉及企业改革发展和职工利益的重大事情都需要实事求是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然后广泛讨论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才有可能利用最优的方案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用人要突出“知”。在《出师表》中对知人善用这样描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这里提到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均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出的忠臣良将,正是因为诸葛亮熟悉了解他们的品德能力才向刘禅推荐,并指出君主要借鉴历史经验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隆的道理。

现代企业管理使用人才,是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遴选而来。但千里马虽好,也需要伯乐发现和了解才能脱颖而出。管理者作为“伯乐”,只有通过了解“千里马”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做到识才辩才知人善用。只有把合适的干部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出个人优势,才能提升组织效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奖罚要突出“明”。在对待奖罚分明的问题上,《出师表》有言:“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论其刑赏,治臣之罪,以彰其咎,是诸葛亮对奖罚分明的态度。

从管理角度讲,在安排一项工作任务前,管理者首先要制定好规则,做好KPI指标的设置,定好奖罚激励的标准,这样才能鼓励先进,鞭挞后进。奖罚既可以体现在物质上,也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但都要突出奖罚分明的原则。如果奖罚不分明,好坏不分类,一本糊涂账伤人又伤心,就达不到执行的效果,轻则工作效率不高,重则拖后腿影响整体工作的推进。

学文识理,推理至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思创学院读书学习,时刻能感受到人文的熏陶。这里有美文朗诵、晨间演讲、文学赏析等学习课程,既丰盈了学员们的精神思想,提高了大家的文学素养,又使大家在学文致理中博采众长澄明古今鉴知未来。通过对《出师表》经典美文的学习背诵,学习到了一些关于管理的思路,遂汲取精华以文论之,希望对推动现实工作有所裨益。(思创2107届——邢献舜)

上一篇:汇百家之清流 澄自身以求鉴 下一篇: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思创班会有感